“截至2025年2月底,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已累计治疗患者超1800例?!苯眨钦咴诓渭痈仕嗍】萍继橹摹耙接弥乩胱蛹铀倨飨钅砍晒敝魈獠煞檬?,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原院长、首代医用重离子项目负责人肖国青向记者介绍,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5年间运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技术、性能、价格和运行维护保障等方面优于进口装备。

图:重离子治疗装置
“首台装置的成功应用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毙す喔嫠呒钦撸芯克中呕际醪⑼平德涞?,助力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成为大科学装置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典范。
重离子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大于2号且被电离的粒子。在重离子治疗技术中,特指碳离子。该技术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将碳离子加速至高能状态,当碳离子达到特定速度后,可精准作用于病灶区域并释放能量,从而实现治疗效果。换言之,重离子治疗技术就像一把精准的隐形“无创刀”。但要让这把“无创刀”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强大的科研支持,还需要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技术研发方面,主要由研究所提供核心支持,但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众多配套企业协同合作。”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告诉记者,该装置的建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体系,需整合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其中,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着系统集成的关键责任,负责整体装置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早在2012年,重离子治疗技术研究团队就与泰基公司合作,共同投入到首台国产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的研制工作当中。2022年3月,首台装置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应用。截至目前,泰基公司已在兰州、浙江、福建、武汉等地完成多台装置的建设。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产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持续跟进成果转化,这些做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我们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敝泄蒲г航锢硌芯克彼?、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负责人杨建成研究员表示。“第一代医用重离子治疗装置占地六七亩,现在第二代大概是一亩多一点?!蓖ü际醯牟欢系?,装置实现了在造价降低的同时,治疗效率大幅提升,治疗费用也有所下降,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受重离子治疗,享受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在降低建造以及运维成本的情况下,也要保证“营收”,盘活“盈利点”才能维持资金链条的稳定运转,从而避免“只进不出”的发展僵局,真正实现“普惠于民”的长足发展?!暗ヌㄒ接弥乩胱又瘟谱爸迷诵械纳芷谠?0年左右,去年武威一年治疗的病人数量已接近800人,每人收取的治疗费用为20至30万元。”胡正国告诉记者,在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装置预计能实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能够满足装置自身成本及日常运维的费用需求。资金链条维稳运转,成果转化道路才能畅通无阻。在此基础上,杨建成提出了第三代医用重离子治疗设备的设想——把制造装置变成制造设备?;痪浠八?,就是致力于探索新材料应用,从而实现更小的占地面积,开展更便捷的离子医疗,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未来,我国国产医用重离子技术将更多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达成“既要实现国际盈利,又要实现真正的普惠于民”的预期目标。
来源 | 科技日报
记者 | 颉满斌 实习生 高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