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九品论坛,全国聚凤阁信息论坛,老哥稳论坛怎么进,北京51龙凤茶楼论坛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沟通> 科普文章
见证丨夏益华: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起步

2025-07-11 11:22

20250711112054.png


夏益华,核安全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原环境?;ぱ芯渴抑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5年,1961年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来四〇一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工作,长期从事辐射防护与环境?;し矫娴难芯俊⑵兰酆徒逃ぷ?。曾历任多届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环保部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1997年至2005年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4分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资深专家。


白手起家的拓荒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夏老师,您最早是怎么接触到原子能这个学科的?

夏益华(以下简称“夏”)我1955年考上清华大学,当时正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看报道说国家在东北建了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生产我们自己的汽车。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就报了汽车制造专业。


在大学读了一年以后,由于国家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物理系,系里除了招到的学生以外,还要从已入学的每个班里抽调一个人。所以我从大学第二年开始,就从汽车制造专业转到了工程物理系,一直念到大三。前面三年都是基础课和实习课,大三时又分专业了,我被分到实验核物理专业,后来再次细分,我又进入辐射防护专业。当时清华大学是6年制,我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四〇一所。


记:您到院里参加工作时,我国的辐射防护领域应该是刚刚起步吧?

夏:是的。当时完全是一穷二白,咱们国家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是在苏联帮助下建成的,但其他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后来建的,因此辐射防护行业基本也是白手起家。


当时我国辐射防护行业什么技术基础都没有。没有探测器,院里就成立了探测器研究室;没有电子器件,院里就成立了电子学研究室。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正式运行前,需要做天然辐射本底调查,也都是由最早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国内专家的指导下,摸索着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我国当时基本上没有多少国产仪器,几乎都是进口的。李德平院士原来就在探测器研究室工作。他们除了搞科研,还要自己当玻璃工,不断地吹试,才制造了盖革计数管,这是中国第一个国产探测器。他们自己研制出来后,再把技术教给工厂。


我被分配到技术安全室以后,马上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开展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监测。那时国内没有相关产品,我们就拿家用吸尘器当吸气装置,“土法上马”确实做出了一些成果。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我转去做全身计数器的研制,当时国内没有这种设备,所以我们要自己研制一台全身计数器。


自主研制全身计数器


记:请您讲讲全身计数器研制的故事,当时都遇到过哪些困难?

夏:我们原来的厂房在工棚里,但全身计数器的屏蔽体很重,根本搬不进工棚,因此需要改建厂房,地基也要重挖。


我们挖了一个两米深的地基,然后再往里面灌水泥,水泥凝固以后再继续往上建。经过调研,屏蔽体材料最后采用了多层结构,在钢材外面堆了40~50厘米的石英砂。石英砂是用麻袋装的,里面是10厘米厚的钢,钢里面再加薄薄的塑料板或铜板。那个时候,挖地基、扛砂袋,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大家一起挖,一袋袋往上扛。


为了确保我们建成的全身计数器具有很低的辐射本底水平,我们从探测器的材料——碘化钠开始进行逐层筛选测量。首先要到提供碘化钠的化工厂去调研,选出本底最低的材料用于烧制碘化钠探测器。在工厂加工制作屏蔽体的材料时,我们都会到工厂去,把切下来的材料拿回来测量,其中既有钢材,还包括其他材料,如石英砂。


对全身计数器的各种调试都紧密结合实际,以获得尽可能低的本底和良好的屏蔽效果,最后测出来的本底指数达到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也是国内的先进水平。这项工作从仪器的选材开始,到后来的研制、装配、运行、测量,都保证了系统的低本底水平。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刻度,我们自己设计,工厂再加工成不同的模型,并进行液态均匀体模、点源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多种刻度,这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


记:研制全身计数器大概花费了多久的时间?

夏:完成全身计数器的研制,大概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光是选石英砂就跑了好几处地方,附近有个三八石英厂,本底比较低,最后就选了那里。当时全部经费只有10万块钱,无论是从碘化钠的测选,还是到后来的焊接线路,全都是我们自己来做,测量调试用的钢材和配件都是院内的工厂来加工的。包括所有材料和电子加工在内,全部做下来才花了10万块钱,和现在比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低成本。


那时虽然生活不富裕,经费也非常困难,但大家都很有信念:“这是国家需要的,所以一定要把它搞出来!”最终这项工作荣获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岁月淬炼中的赤子传承


记:能体会到当时经费确实紧张,那个年代的条件和现在相比,艰苦太多。

夏:是啊,我读大学期间的1960~1961年,是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粮食和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定量的,平时活动量稍微大一点的人都吃不饱饭。但学校里过年、过节有一些加餐,因此那些平时吃不饱的学生就会在这个时候吃很多,结果就把胃吃坏了,可见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有多么困难。


那时候,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是一个月56块钱,到了副研究员以上大概可以涨到62块钱。当时毕业以后要解决的生活“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现在可能是汽车、房子之类的。当时谁要是能够有块手表,或者凭票买个自行车,就算是达成阶段性目标了。


记:从零到一最难,尤其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大家是凭借着什么精神坚持下来的?

夏:虽然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很困难,但是为了国家需要,大家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


当时可供参考的文献比较少,有些成果报告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我们往往要靠自己去钻研,动脑子思考。虽然很困难,但是每个人都很努力,没有人迟到、早退,基本上都是早早就来上班了。上班的第一个小时,大部分同志都是学外语,然后再开始工作,每天晚上办公楼都是灯火通明的。到了周末还要加班加点,没有加班费,但大家都自觉自愿地争当“永动机”,秉着“要为国家出力”的初衷,也就不觉得苦。


我大概从1983年开始,去美国当过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了一年多?;毓蠊税肽晔奔洌窃俅窝胛夜?。1986年我回来后,有人就说:“你干嘛不留在那里算了?”但我当时想的是:国家培养了我那么多年,还是应该回来为国家做点事。


记: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核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辐射防护工作,您对现在的核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夏:我想对青年人说,珍惜现在的“黄金时代”,这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珍惜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光。我年轻的时候,国家经历了一些动乱和发展的波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好起来。以前我们都没有机会这么安定地工作,条件也没有现在好。过去我们做事首先要画草图,再请描图师画,画完以后再复印,所以工作量就大很多。


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也很快,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不容易。现在的科技工作者遇到的是更大的挑战,但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所以要珍惜现在的时光。


二是要珍惜你们的青年时代。我现在老了,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青年人千万要抓住时机,要把事业放在前面,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勤思考、勤动笔、勤讨论。有些人在动脑子方面做得还不够,报科研题目或者写论文都是直接借鉴,没有弄清楚其中的意思,这样是不行的。


以前我们老强调“搞研究要有清晰的物理思想”,指的是要搞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如何得到这个结论?我应该怎么看这个事情?关键点在哪?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每一位青年都应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国家花精力培养了我们,我们做事就要推动国家发展,切不可对付了事。



来源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采访、整理丨范淳钰 何睿

责编、制作丨李文琪

责校丨张彬